身为重度VR玩家,陀螺君当然对《威尼斯石头记》和《空气颂》两款VR影像产生浓厚兴趣。
更新视野(ReNew Vision)艺术团队告诉陀螺君,《威尼斯石头记》是在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演出的剧场/舞蹈作品《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的片段节选,根据VR设备独特的环境特性进行了叙事内容和形式的重新打造。而《空气颂》则是一部原创的VR影片,根据VR设备的特性,该团队结合了香港本地的空气质量情况和孩子对空气的想象作曲,并在选址上选择了香港公园的温室拍摄,以提高VR叙事的沉浸感。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两部VR影像作品真的有上面介绍的那么悬吗?陀螺君随后下载并亲自体验了这两部VR影像作品。
体验1:《威尼斯石头记》
《威尼斯石头记》以“没有石头,就没有桥拱”(“Without stones there is no arch”)为主题,讲述了元朝大汗忽必烈坐拥天下,帝国之内城市无数,各有不同面貌。经过马可孛罗的导引,城市的实体被解构再重组,大汗得以看见物质世界表象下面的几何、物理和大自然运行的法则。
该影片由英国59制作公司(59 Productions)导演和制作。59制作公司数字建筑设计师的Claudia Fragoso表示,由VR技术设计的虚拟空间可令人信以为真。在虚拟环境中,制作团队可以将实景进行转化,甚至能以违反物理定律的描述方式将其展现在观众面前。
《威尼斯石头记》的第一、二幕建基于真实的地景。首先是身处于忽必烈的古城,之后转换到马可波罗的威尼斯。指引观众的是化身为马可波罗的舞者,据该团队介绍,他们是通过动态捕捉技术,在香港拍摄舞者的舞蹈,结合在VR影像中,形成了马可波罗的形态。
影片的指引方式也十分巧妙:通过舞蹈、视觉动画以及声音。随着故事的进行,马可波罗有不同的站位,分别对应了耳机的左右声道,同时表现出了声音的远近。随后通过一段舞蹈进入到故事的高潮,画面中的建筑被解构、方位被颠倒、变化的速度也很快,对于喜欢VR的朋友,会是一个刺激的体验!
体验2:《空气颂》
另一部VR影片《空气颂》则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该影片以“你就是空气”为主题,基本上是基于实景的拍摄,其中比较酷炫的地方是音乐家在空中演唱。据介绍,这是利用了全息投影的方式,让音乐家可以和整个环境更为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空气颂》从选址和选择演唱者上来提高沉浸式漫游体验。其拍摄地点是香港公园温室,镜头设于不同位置,观众透过VR设备,以昆虫、雀鸟等不同视角,感受与大自然、与空气有关的体验。
多变的视角
制作团队表示,将温室变成演展场景并不简单,制作团队需要保护植物,因此装置不可放在泥土上,否则有可能损坏植物的根部。
整体上,两个影片通过VR媒介强调了“人与人相连”的主旨。历史上,马可波罗的出现,使元朝与意大利有了联系。意味着文化和地理位置差异巨大的两国,也能通过一个使者而产生交流。而《空气颂》则通过将空气化作声音、化作灯光等方式,让人能够与看不见的物质相连接。由于疫情,《威尼斯石头记》的制作人员分隔英国和香港两地,他们通过互联网克服了空间距离,而VR头显同样使观众克服了与影片中数字内容的距离。在这一层面上,网络与VR设备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内容的马可波罗。
多元化融合,VR影像艺术探索内容进化新模式
就在三年前,陀螺君所接触的VR内容创企还在头疼应该如何打造更为贴合360度的观看方式;三年后,随着VR产业相关技术的迭代发展,VR沉浸式影像开始在艺术家手中找到新的出路。
但媒介形式众多,线上平台的商业化落地远不用在VR影像上死磕。正如开篇提到的,“更新视野”线上平台包括了流媒体、手机移动端等在内的众多艺术视频展现形式,并已经能获得更广泛的受众,这反过来对推进VR影像的发展提供了助推。
那么,《威尼斯石头记》和《空气颂》又是如何阐释技术与叙事融合的这一理念的呢?同样作为VR影像作品,它们与其他的VR影片又有什么不同之处?陀螺君认为,制作团队的意图已经包含在了影片中。
技术与艺术的无缝融合
或许和一些采用如眼球追踪或手柄操作等交互方式的“黑科技VR体验”相比,《威尼斯石头记》和《空气颂》并没有那样炫酷,但“更新视野”通过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纯粹融合。这种探索,一方面推动VR影像内容向着技术为叙事服务的主线发展下去,而非一味追求技术加成,另一方面也是在探索被广为接受的下一代影视表达的新形势。
在VeeR平台的《威尼斯石头记》观看效果
从技术基础上看,VR技术为两部影片提供了天然的土壤。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邵志飞认为:“虚拟现实的互动功能给新媒体赋予了现场体验的动感和张力,是最接近现场表演的效果。”在VR里,传统电影荧幕的视框局限被打破,配合高自由度的视场转变,VR环境赋予影像临场体验的真实感,甚至超出临场体验的效果。
从表演内容上看,无论是《看不见的城市》,还是《威尼斯石头记》,呈现的是一场先锋派舞台剧:与“主张自我、重视个性”的时代对抗,主张“人,说到底没什么大不同”。联合导演Leo Warner阐述了故事的要旨:“身为一个人,该与其他人以至世界建立怎样的关系?我们日常所作的决定与选择,如何影响这个世界?”如何恰当地表达这样非线性、抽象的叙事?制作团队选择了VR,因为VR环境为此提供了沉浸式环境,以让观众能够成为“大汗”来感同身受。
另一部《空气颂》影片定位是“一首以空气定调的夜曲”。所借助的“空气”,就是那虚无缥缈,又时时刻刻围绕着我们的物质。通过VR技术的应用,使不可见的空气成为有形,结合忽远忽近的歌声、在空中全息投影的音乐家形象,让观众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时刻被空气包裹着。
探索全新叙事方式
意识流叙事在VR影像制作中被广泛应用,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形式是VR叙事的未来方向。
意识流,指意识的流动。而意识流电影,以表现人物意识为目的,特点是有大段回忆、幻想、梦境等,并不追求叙事完整或戏剧冲突,打破封闭时空结构。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导演诺兰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通过支离破碎的时空结构表现出梦境、潜意识。
电影《盗梦空间》
以“意识流”来讲故事,令这两部影片的拍摄风格独具特色。正如影片中的马可波罗所说:“语言赐予我们形式,让我们可以将现实保存在故事里。”虚拟现实技术为《威尼斯石头记》和《空气颂》提供了作为形式的载体,让制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思考保存在虚拟现实环境的故事里。
《Dreamtime》
在VR领域,也有制作团队进行意识流艺术创作。特效专家Jonathan Sims利用谷歌神经网络系统Deep Dream,制作了《Dreamtime》360视频体验,希望能让观众进入一个意识流般的梦境中;Google Spotlight Studio出品的VR动画《Dear Angelica》通过色彩、光照、线条等视听方式,表现出意识流艺术特有的超现实主义。
《Dear Angelica》
“更新视野”此次采用VR作为影像载体,是新媒介与影像融合潮流的一个缩影;同时,其极具创意的革新,包括以音乐、舞蹈、光影装置探讨地球污染问题,并突破性地采用VR升华影片的主题和思想,打破了往期新视野艺术节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未来VR叙事的方向。
观看VR影像攻略
如果您也对这两部VR影像感兴趣,欢迎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观看。或者,您可以在手机或VR头显下载VR视频App“VeeR VR”,搜索“空气颂”和“威尼斯石头记”进行观看。
《空气颂》
英文版《威尼斯石头记》
中文版《威尼斯石头记》
结语
纵观整个艺术史,从文字、绘画、戏剧再到电影,每种新的媒介都因其特殊性质而解放创作者的灵感,让艺术家创造出全新体验。作为一种前沿媒介,VR将艺术创作从二维世界带到了更高维度,更接近现实的境地。
VR影像制作时,除了沉浸感,交互性也很重要,比如带有手部跟踪的VR电影《Spheres》;在VR动画《Agence》里,观众甚至可以拖拽影片中的小人,改变电影发展方向。然而放大了物理交互功能的影片,看上去更像是一部游戏。
从《威尼斯石头记》和《空气颂》影片可以看到,其物理交互功能是相对缺位的,但取而代之的是视听层面的交互,构建成了意识流的叙事风格。“艺术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帮助我们体会老掉牙的道理──得与失,就如钱币的两面”,两部加起来仅10分钟左右的影片,从立意到形式都十分出彩,观众看过之后能产生一定的思考,这也意味着新视野艺术节在数字艺术领域也将发展出无限可能。
对《威尼斯石头记》、《空气颂》或者VR影视艺术有兴趣,可以关注“新视野艺术节”公众号,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