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国家电影局发布的一则公告在VR行业内引发了关注和热议。按照《国家电影局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的定义,“虚拟现实电影”这一运用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有关技术制作、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将正式成为与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科教片并列的新片种。根据国家电影局公示信息显示,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龙标”也已经开始正式发放。
虚拟现实电影在此之前更广为业界所熟知的称呼是: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相比较传统影院的坐席式观影,VR大空间的核心优势在于“空间叙事”,即通过三维虚拟环境让观众自由探索场景。进入虚拟现实空间的观众不再“静态观赏”故事内容,而是“身临其境”情节场景,移步换景,动态展开完全沉浸的旅程。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将VR大空间融合到电影行业并进行规范化发展,大大拓展了观影模式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从侧面展现出官方对VR大空间形态的认可。对于VR行业而言,这样的融合除了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观众,还有其中所蕴含的产业“破局”意义。
《消失的法老》:开启VR大空间元年
“那一天,人类回想起被VR大空间支配的震撼。”2023年5月,上海·兴业太古汇,一位刚刚看完《消失的法老》的观众,面对记者的采访,套用《进击の巨人》中的经典台词来表达这个VR沉浸体验带给自己的冲击力和惊喜感。
45分钟超长沉浸体验、800平方米自由移动空间,以及对金字塔内部结构的毫米级数字化还原,这三大核心优势迅速引爆市场。数据显示,在此后11个月的运营周期内,《消失的法老》吸引约11万人次参与,总票房突破3000万元,成为国内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现象级事件,直接推动上海文旅局将VR大空间纳入“智慧旅游创新示范工程”。
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当然不是凭空而生。将其引入国内的HTC,与负责内容制作的法国VR内容领头羊Emissive工作室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合作开发。为项目提供历史与学术顾问的则是美国哈佛大学吉萨项目(Giza Project)团队。在HTC VIVE高品质头显设备和LBE大空间解决方案的加持之下,中国观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跨越千年的考古冒险之中,流连忘返于探秘金字塔从未向公众开放的区域、登顶大金字塔俯瞰吉萨高原全景,以及在尼罗河上乘坐太阳船航行领略第四王朝的美景。
转年在北京凤凰中心,前来体验的观众惊喜地发现此番探索金字塔无需再背负电脑背包,仅凭HTC VIVE Focus 3一体机头显便可自由行走在场地内,高精度的定位功能依然可确保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移动与真实世界完全同步,并且几乎感受不到眩晕。而HTC提出的LBE概念(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基于位置的娱乐)也迅速出圈,引发了更广泛科技产业的对标讨论。此后的各大峰会、论坛,但凡提到VR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几乎都在思考如何超越《消失的法老》、如何复制VR大空间在文旅之外的行业破局。
可以说,HTC引入中国市场的《消失的法老》及其背后行走式VR的创新模式,直接推动了国内VR大空间项目从2023年的零星试点到2024年的遍地开花。IDC最新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由此,蝴蝶扇动翅膀的2023年,被行业公认的中国“VR大空间元年”。
破局之后:技术基建 + 生态培育
从技术上来说,LBE(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基于位置的娱乐)是一种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实体场地相结合的娱乐形式。与传统的VR体验不同,LBE支持用户在物理空间内进行自由移动,并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
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LBE的VR大空间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并且首先在海外发端。例如2018年,环球影城等将LBE技术改良后用于《侏罗纪世界VR远征》等景区项目,通过简化交互(如固定路径移动+局部互动)平衡体验与运营成本。2021年,热门游戏《Space Pirate Trainer》衍生的线下大空间版本《Space Pirate Arena》可实现大范围的追踪,带来沉浸式的射击体验。
相比于国外,国内的VR体验项目此前的发展道路基本都是用“轻量化场景”化解对硬件的依赖。2023年前,国内几乎没有基于LBE的VR大空间项目,仅有少量尝试性的VR娱乐应用。用户对VR的主流印象,大多是大型商超的一隅,佩戴头显的顾客依靠类似摇摇车的装置或是万向跑步机,体验空间过山车、击杀僵尸等偏游戏感的单一场景。这些项目时间长度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来分钟,吸引顾客眼球主要靠视觉体感带来的刺激,极少有叙事铺展和情节起伏。个别具有空间感的体验项目,也更像一个360°展示或导览视频。
所以,不难想象2023年《消失的法老》的横空出世,是用怎样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以技术革新和叙事重构,劈开了VR应用的想象空间,不仅重新定义了VR大空间的体验标准,而且清晰地勾画出“技术/设备商+内容商+运营商”的成熟产业生态模式。而在此之后,以技术/设备提供商角色出现在《消失的法老》的HTC,则进一步通过不断加速的项目落地,向业界展示自身从2016年开始的布局逻辑:技术基建+生态培育。
技术层面,HTC自主研发的LBSS大空间解决方案整合了高精度定位、无线VR头显和内容适配优化三大核心模块,成功攻克了大规模多人同步追踪、无眩晕移动体验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此外,叠加全身追踪技术,观众可以在专业舞者的引导下,在虚拟世界的盛大舞会中化身角色、参与叙事。而基于新一代XR头显HTC VIVE Focus Vision双16MP摄像头和深度传感器实现的立体彩色透视功能,观众可以和虚拟人物进行手势互动,将沉浸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与此同时,HTC旗下的VIVE Arts团队与法国卢浮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全球超过50家顶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作,为沉浸式体验展的创意和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传世IP和世界文化遗产级的内容。2024-2025年以来,HTC VIVE Arts联合Emissive、Backlight studio VR、Small Creative、Wevr等内容创意团队,陆续推出《巴黎圣母院》《巴黎舞会》《永恒高迪》《梵高先生》《好奇爱丽丝》《泰坦尼克号·遗世回响》等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成都、杭州、苏州等城市不断返场,国内的合作伙伴不仅有博新全宇宙、今吾今朝、乐道初音、抱风屿Tempest Projects、X-META奇境穿越、曼恒数字等专业运营团队,更不乏陕文投、浙文投、上海久事、河南广电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
2025年5月,杭州M511光影汇将首次采用“双IP同时运行模式”,即在同一片场地内同时运行《消失的法老》和《永恒的巴黎圣母院》两个VR大空间体验,不仅提高场地的运营效率,也让观众有更充分的体验选择,预计将成为中国VR大空间下一阶段的主流模式。
未来之战:内容为王与文化IP的深度挖掘
随着国内VR大空间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个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尽管市场快速扩大、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当前仍面临内容同质化、复购率低等挑战。据36氪对国内近200部VR大空间作品的调研,仅《消失的法老》《巴黎圣母院》《泰坦尼克号.遗世回响》《凡尔赛:太阳王的失落花园》等少数项目达到国际水准,尤其在体验质量上,多数作品因画面粗糙、叙事薄弱被用户诟病。
即便如此,用户接受度的提升、市场潜力的显现、投资规模的扩大,包括国家电影局推动虚拟现实电影发展带来的利好,使国内VR大空间产业生态的不同环节都在期待2025年能够迎来一波井喷。然而,如同VR陀螺的报告分析指出,2025年一季度上线的新项目在叙事专业度和技术完成度上较2024年有显著提升,但大题材制作仍存在“断层感”,暴露出部分国内团队在复杂内容把控上的不足。高标准、高质素的“内容为王”,依旧是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为VR大空间提供了举世无双的天然素材库。中国文化IP的数字化开发正在成为大空间领域内容创新的蓝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IP的VR大空间项目逐渐显现热门趋势,多家厂商也开始尝试拓展经典影视IP。在诸多的内容深耕中,HTC延续其一贯的顶级IP开发路线,与陕文投集团合作的《尘封的帝国——秦始皇陵》得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独家授权,已经正式公告于2025年暑期揭幕,通过VR技术活化历史场景,为观众提供更具沉浸感的文化体验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元宇宙浪潮与文旅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之下的VR大空间,正在为LBE的未来锚定全新的发展坐标——不仅是科技与文旅的简单结合,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数字化传承”的深刻变革,并通过技术标准化、生态开放化与内容精品化,开辟出一条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创新路径,激活更多历史文化IP、继续深化用户需求,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虚拟与现实的“时空桥梁”。
*声明:企业通稿非VR陀螺官方稿,法律问题一切与VR陀螺无关。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