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虚拟现实艺术创新发展研讨会暨《中国虚拟现实艺术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何思敬讲堂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
来自学界、业界的虚拟现实艺术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教授为本次研讨会发表致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雯教授发布新书汇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贾云鹏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叶风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工程系田丰副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并与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张航副总裁,Pinta Studio联合创始人雷峥蒙,沙核科技创始人、砂之盒沉浸艺术季策展人、Sandman Studios创始人楼彦昕,VeeR VR高级制片人马小潮,上海魏唐影视传播有限公司CEO、独立CG导演邵晴,以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主编肖阳、编辑部主任李卉、合作出版部主任祝晔、责任编辑张博文等行业专家就虚拟现实艺术创新发展主题展开研讨。
研讨会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界、业界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虚拟现实艺术发展报告》聚焦国内虚拟现实艺术内容及行业发展特色,对数字艺术产业发展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是对国内虚拟现实艺术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阶段性研究。
本次报告的发布,体现了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建院20周年之际、在艺术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数字时代艺术新形式、新挑战的积极回应,也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艺科融合背景下为推动我国虚拟现实艺术、数字艺术与数字经济发展的一次献言献策,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同时,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一次产学研各界深入合作的重要机会,肖院长指出,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持续关注艺术领域重要问题与前沿问题,落实艺术人才培养,促进与社会各界合作交流,为共同推动中国虚拟现实艺术与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进行新书汇报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教授向研讨会专家汇报了《中国虚拟现实艺术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与特色。她指出,本次研究以虚拟现实影像艺术作为虚拟现实艺术研究的切入口,聚焦虚拟现实艺术本阶段的现状及发展,讨论虚拟现实艺术的典型内容、形式与体验。
本报告讨论自2016年VR产业元年以来中国虚拟现实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考量了虚拟现实艺术的媒介特性、行业现状、生产主体与内容发展四个维度,从虚拟现实艺术内容的生产、创作、传播三方面提炼关键问题,并通过深入调研虚拟现实艺术一线从业者经验与需求,以全球性的视野分析虚拟现实艺术内容的国际性发展,梳理其他国家与地区促进虚拟现实艺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优秀经验,研究走向国际重要电影节展的优秀案例,对相关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汇报的最后,周雯教授表示,虚拟现实艺术拓展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边界,为数字艺术的媒介呈现与叙事形态带来新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旭光
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首先分享了“虚拟现实的艺术创新与理论挑战——兼及‘想象力消费’问题的思考”。
结合想象力消费的相关研究,陈旭光教授提出虚拟现实艺术对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扩容与挑战的四个方面,在于对影像本体的重构或颠覆;对主体的挑战,包括创作主体“降解”与“作者论”重要性的削弱;对作品本身的挑战,艺术作品进一步泛化、虚拟化、跨媒介甚至消解;对接受主体的挑战,审美功能方面发生变化,情感体验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陈旭光教授总结认为,数字技术加互联网更新着人们的生活、艺术和美学观念,既是一种艺术变革,也是相应的理论变革,是一次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的“媒介文化”的一次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张洪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围绕“传播场域视野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进行分享。
张洪忠教授首先从具身传播角度讨论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实践,认为技术发展推动人机交互向人机交融跨越,身体在传播实践中逐渐实现持续性在场。接着,从具身传播的视听阶段、触感阶段与意识阶段三个阶段,探讨身体与技术的关系,认为当前正在进入虚拟现实的全身体与意识阶段。
最后,讨论虚拟现实技术全面应用与我们当下的距离,认为目前还处于元宇宙与VR技术全面应用的探索阶段,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元宇宙,直面与正视的同时避免过分夸大想象的倾向。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贾云鹏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贾云鹏教授围绕“虚拟现实影像的展示与叙事”进行分享。
贾云鹏教授主要从画框与景别、全景展示、交互叙事、数字具身、元电影等方面,比较虚拟现实影像与传统二维影像的相似性与差别,以北京邮电大学七维亦影工作室的《北京一日》虚拟现实延时影像、《伟大的征程》沉浸式VR体验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虚拟现实作品、数字人创作与人工智能技术下的面部数据捕捉等案例,分享对虚拟现实影像艺术呈现与叙事特色的相关研究,以及对虚拟现实影像创作的深入思考。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 叶风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叶风副教授围绕“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实践与思考”进行分享。
叶风副教授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一直处于不断创新发展过程当中,以“实验+实用”理念,数字媒体介入艺术创作,形成新的创作方法,呈现新的艺术形态,创造新的审美体验。
叶风副教授将创新实践的要素归纳为六个方面,包括思想概念、主题叙事、艺术审美、思维方法、技术手段、社会传播,并以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北斗系统”沉浸互动体验项目、中轴线鼓楼沉浸影像《共鸣》,舞台表演艺术中多媒体叙事的诸多案例如《香山之夜》《日出》《杜甫》《幽兰操》等,分享了基于数字媒体空间叙事与造境的创作经验,以及对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实践的思考。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工程系副教授 田丰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工程系田丰副教授分享了“感知视角下VR与传统电影视觉表达比较研究”。
田丰副教授的研究中,以神经电影学的研究范式,通过脑电实验与皮电实验相关研究,收集观众反馈的主观行为数据,比较了传统电影与VR影像认知过程中对晕动、空间、时间、交互、引导、记忆、情绪等的感知差异,讨论了观看影像过程中追求客观世界同一性的视觉加工偏好和情绪唤醒瞬间醒特征。
田丰副教授总结认为,VR影像与现实世界的同一性让观众更容易被空间影像感染,从而使观众产生情绪情感上的共鸣。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本次研讨会以交叉学科的学术背景与产业研究的视野,聚焦虚拟现实艺术与产业的相关问题,交流虚拟现实艺术内容及产业的新动态,探讨虚拟现实艺术创新实践的新现象与研究的新视角,进一步推动技术与艺术融合视角下的虚拟现实艺术发展,激发学界与业界的灵感碰撞与思想激荡。
《中国虚拟现实艺术发展报告》新书发布现场
*声明:企业通稿非VR陀螺官方稿,法律问题一切与VR陀螺无关。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版权申明: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VR陀螺立场,如需转载请直接联系原作者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