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万里
《生活大爆炸》里面有个片段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剧中佩妮尝试做发夹的生意,当时她想为产品找一个爆点,然后一群理工男脱颖而出:“加上蓝牙!”“Brilliant,Men love bluetooth.”
“蓝牙+”所对应的是此前物联网、智能家居的风行,现如今,蓝牙可能已经不再具备太多想象力。与之相对应的是,“摄像头+”开始登堂入室。产品带上摄像头之后,真的会变得更好吗?
从苹果产品看待“摄像头+”的消费电子产品趋势
早些年,网上曾流传着下面一张梗图:起初手机只需一颗单摄,结果后面摄像头数量越来越多,以至于背板都快放不下了
智能手机后摄数量的增加,有着它的合理性, 智能手机寸土寸金难以实现光学变焦,通过多个摄像头的方式能够补齐更多焦段,以提供更好的拍摄体验。
到了现在,随着算法提升以及光学变焦等技术的发展,手机厂商对于镜头数量的追逐告一段落,3摄/4摄已经成为了主流。
不过,关于手机摄像头的竞赛并未停止,随着近年来AI的迅猛发展,为手机引入多模态体验成为了一种趋势。对此,苹果为去年9月发布的iPhone 16系列全系引入了一枚相机控制按钮。
该按钮除了能用于常规的拍照外,更有想象力的用途在于能够快速启用相机以激活视觉智能,根据宣传来看,苹果智能可以用于查看商家信息、文本翻译、生成文本摘要、物体识别等。不过对于笔者而言,我并不喜欢iPhone 16上面这一颗拍摄按钮,它的位置靠下,使用不太方便。更加重要的是,国行视觉AI上线仍“遥遥无期”,导致这颗按钮毫无用武之地。
除了智能手机以外,苹果旗下的产品对摄像头同样持有明显的“偏好”,里面最为典型的产品当属苹果于2023发布的Vision Pro。
Vision Pro的摄像头高达12颗,其中有2颗用于实现空间视频的主摄、有6颗用于实现空间定位,还有4颗用于实现眼动追踪。这套规格究竟有多豪华?作为对比,在Vision Pro之前,市场上主流的VR一体机仅会配备4颗红外摄像头。
此前VR陀螺曾多次对Vision Pro进行了展出,笔者经常能听到以下两种评价:这是那款卖两万多的设备吗?它身上怎么那么多摄像头?
在Vision Pro的带领下,更多头显厂商开始重视起头显的全彩透视、视野盲区交互体验,因而无可避免头显的摄像头数量变得越来越多。下图是近期VIVO在博鳌亚洲论坛所展出的MR头显,仅从图片就不难发现,头显的摄像头数量肯定不会低于6颗。
头显摄像头越多越高端的趋势,图源:网络
前面所介绍的无论是智能手机或者是头显设备,这类产品的思路是摄像头从少到多,这其实还不难理解。然而,随着苹果试图给耳机、手表加入摄像头,事情开始逐渐走向魔幻。
去年,知名分析师郭明其曾透露,配备IR摄像头模组的AirPods可能会在2026年发布,摄像头模组供应商为鸿海,其年产能规划为1800-2000万颗,即对应约1000万台AirPods。
有关消息指出,摄像头的引入可用于提升空间音频体验,如用户转头时,耳机会基于摄像头捕捉目标对象,并能突出该方向的音源。此外,摄像头还有助于提升用户的多模态AI体验,如用户询问眼前的事物时,耳机能够捕捉相应的场景并通过AI给出答案。其他方面,红外摄像头的加入还能用于实现隔空手势功能。
虽然愿景很好,但是如果从实际体验的角度来看,“摄像头+耳机”类产品不免有几分滑稽:一方面很多长发的用户会将摄像头盖住,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想实现拍照等操作,需要采取螃蟹走路姿势才不至于遮挡视线。
图源:网络
除了AirPods外,近期彭博社爆料称苹果有计划在未来两年内为Apple Watch引入摄像头,摄像头可能会放置在屏幕面板或者表框区域。目前关于手表的摄像头用例仍不明确,不过有推测称它同样跟多模态AI有关,“Ultra用户将能够更轻松的将手腕指向要扫描的东西。”
基于这些爆料信息,苹果似乎想要将Apple Watch打造成为一个类似于Ai Pin的AI终端,但是它同样会面临跟耳机类似的问题,我对于该设备的困惑其实要远大于憧憬。
摄像头在AI眼镜上车,如何实现Always-on?
苹果试图为iPhone、AirPods以及Apple Wath等全家桶引入摄像头,其背后的核心在于提前准备好AI时代的入场券,这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也有类似的思路。
配备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图源:网络
再回到近期科技圈较为热门的AR/AI眼镜,由于该设备天然接近我们的视听中枢,因而被很多人视为未来AI硬件的理想形态。AI眼镜与AI深度捆绑,自然摄像头也会是其不可或缺的配置之一
从数据来看,曾有数据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AI/AR眼镜出货量达到8000万副,那么背后自然代表了年均8000万级的摄像头模组增量市场。(假如以Meta Orion作为标准,单副眼镜使用了高达7颗摄像头,背后的摄像头模组市场还能翻几倍)
目前索尼IMX681摄像头模组几乎是AI拍摄眼镜的默认选择,原因在于该模组曾用于智能手机,相关优化算法已经较为成熟。此外,模组体积小巧,并采用了背照式堆栈工艺,具有不错的能耗表现。除了索尼外,有消息称豪威半导体以及思特威也有意向在AI眼镜的摄像头领域进行深耕。
无摄像头,不AI眼镜,图源:网络
近期VR陀螺举办了【全球AI眼镜创新技术趋势论坛】,期间亿境虚拟总经理石庆以及Gyges Labs 创始人&CEO 贾捷阳均提到了对于AI时代的未来展望:未来AI终端需要做到全天候可用,除了CPU随时待命外,摄像头、麦克风等Sensor也要Always-On。
AI眼镜摄像头全天候,这里先抛除隐私问题,它能带来什么?笔者认为,其背后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使得体验更加无感,用户调用AI时不需要基于唤醒词或者操作按钮,由于设备随时洞悉用户的具体用意,用户可以与AI直接交流,将能舍弃大量冗余的上下文信息。另外对于有抓拍需求的用户而言,它或许还能帮你保留一些快门之前的关键帧,提升拍照体验。
另一方面,全天候摄像头可以第一视角记录生活画面,某方面而言它其实也可以充当自己另一个大脑,帮忙辅助决策,甚至能起到变相提升记忆力的效果。可能未来某一天,AI会自动帮你写日记,你可以很容易回溯某一天发生了什么。
想要实现全天候记录,目前对于AI眼镜而言仍属于天方夜谭,它需要解决续航、散热、内存等系列挑战。这里以Ray-Ban Meta为例,其电池容量0.595Wh,满电状态下可以支撑约30分钟的视频拍摄时间(1080P、30fps),换算下来摄像头模组整体运行功耗约1.1w左右。即便后续能通过降低视频规格的方式降低功耗,实现全天候拍摄仍需要十余倍的电池续航提升。
为了应对AI眼镜长时间拍摄挑战,市场上出现了以下三种解决方案:
1、提升续航。该方法简单粗暴,但也立竿见影,比如闪极AI拍拍镜内置了450mAh大电池,并且引入了颈环补电方案。MWC期间展示的BleeqUp Ranger AI骑行眼镜也采用了外挂电池这一讨巧设计。
BleeqUp Ranger的电池包配件,图源:网络
2、MCU方案。目前AR1芯片是AI眼镜较为普遍的选择,不过也有一些产品会倾向于采用MCU+ISP方案,从芯片端降低功耗。如星宸科技最新产品SSC309QL,该芯片宣称“2M录像功耗仅300mW,整机功耗600mW,较竞品下降 50%。”该芯片已经应用于Looktech AI眼镜。
3、非摄像头方案。单从环境感知的角度来看,并不只有摄像头这一种选择,如比利时初创企业VoxelSensors开发了适用于AI/AR眼镜的单光子主动事件传感器(SPAES),这是一种基于单光子检测技术的光学传感器,根据Deepseek信息,SPAES的特点在于主动事件驱动,其不同于传统CMOS/CCD传感器(固定帧率曝光),该传感器采用事件驱动(Event-Based) 模式:仅在有光子到达时记录数据,无光子时保持静默。由于这些特性,SPAES具备了适应范围广、功耗低、灵敏度高等一系列优点。不过,SPAES可能在成本、体积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写在最后
在AI的浪潮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曾预测2034年AI摄像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4.1%。
对于手机、头显、AR/AI眼镜等林林总总的消费电子产品,相对成熟的产品可能会在补齐摄像头方面作文章,而新兴产品则可能会以标配摄像头作为起点。
以前的蓝牙着手于让用户驱动设备,而未来的摄像头则是试图让设备连接我们的情感,这是一次重要的跨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摄像头数量的爆发,也是AI逐渐成熟的体现。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